出國唸書前,一直盤踞我心頭的,除了擔心行李很難帶、環境難適應、程度太差跟不上等等問題之外
另外一個大疑問就是,要不要使用英文名字?

不是中文名直接英譯的名字唷,而是純洋人的名字,像Mary、Helen....

為什麼這個會這麼困擾我?最主要的就是,我並沒有使用英文名字的習慣。

之前工作時,我也曾經為自己取了個英文名字(Anita),除了拼字少不容易記錯、英譯中之後的名字"安妮塔",也讓我覺得有像小孩子般充滿童真、又溫和的感覺(同學聽到我的英文名字後,馬上說,這個是小孩子的名字吧,要不要改掉阿?...對啊..我就是喜歡小孩子的名字^^)
這名字還和已逝的港星梅豔芳的英文名相同(我喜歡她外表冷豔、卻率性純直的感覺)
就算有這麼多的連結,我還是不習慣使用這個名字

每每有人喚我Anita時,我總是反應不過來。倒是我的initial-YU,我用得很習慣。

我想,這可能是因為,我總覺得,"名字"是取名的人,為被取名的人、事、物投入自己的感情、想法、或代表的某種意義。因為這樣的連結,名字才有了它的意義。所以,我很喜歡為身邊的人事物取名。我的摩托車叫小白(它現在應該改名為小灰,因為實在太舊又太髒了)、我的電腦叫小老婆、我的小黑熊叫Brave...

像是"罔市"、"罔腰",雖然不好聽,但都有名字背後代表的意義的。

大學時代,曾經上了一堂叫"尼采與藝術哲學"的課,老師上了什麼,我已經記不得了。但是,期末考時,老師考了一題叫做"你的名字,代表了什麼意義?"我卻牢牢地記得。我喜歡"郁"代表的香氣繚繞,也喜歡"晴"代表陽光爛漫。更重要的是,這是爸媽為他們生命裡第一個寶寶選了老久,最後讓奶奶決定的名字。

既然這樣,幫自己取一個沒有特定連結的名字,實在是太奇怪了。也就是這樣,看港劇看到那些演員們,明明有中文名字不叫,一個個取了個洋名,我總是覺得不習慣。

或許是我從小沒上過什麼英文補習班,要是有,肯定會有個老師幫我取個名字,這樣,名字就有了它的意義了。

因為有這許多的不習慣、不自然,來到這邊,在介紹自己時,我總是用英譯的中文名字。我期待用這樣的名字被認識、被叫喚。

但是,這樣的堅持,確實有很大的困難。最主要的就是,英譯的中文名字,對外國人來說,不好發音。因為不好發音,就不容易記住。不容易記住,就無法好好地打招呼。

更奇妙的是,學校有些form,在姓名欄部分,除了First name, last name,還有一個叫Prefer name。所謂的prefer name,應該就是為了讓有習慣使用另一個英文名字的人所設計的吧。原來,為自己另外取個名字,已經這麼司空見慣了阿。

而且,不只是用中文的人會另外取個英文名字,有些日本人、泰國人,甚至像是拉丁美洲的人,也會幫自己取個比較好發音的英文名字。

是不是該習慣自己有個英文名字了呢?這也是融入異國文化的一種嘗試吧!

Hi~my name is Anita. Nice to meet you.

~~~

繞著名字寫了半小時,還真的是窮極無聊。
實在是上了一整天的課,腦袋裡已經擠不出什麼新花樣,只好把這個困擾自己很久的事情,拿出來左右思辨一下,順便讓腦袋恢復通暢,才能繼續準備明天的課程。
一日復一日,到底要到什麼時候,上課才不會左耳進、右耳出?吶喊中!!!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安妮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